首    页 >>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2022年第十一期学术交流会顺利进行
日期:2022-11-21


撰稿:王义琳、黄星颖   摄影:杨竣   审核:李延鹏  

2022年11月20日14:00,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实践创新群(实创群)在第三教学楼507会议室举行了今年第十一期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由天地团导师李德品、玄黄团研究生牛鑫、天地团研究生张欣、玄黄团研究生杨坤进行学术分享。

会议现场

首先,由天地团导师李德品为大家带来题为《农田景观异质性和非作物特征对鸟类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的学术分享目前,我国有关鸟类多样性与农田环境关系的研究尚不充,以至于缺乏支撑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所需要的基础信息,也难以从景观尺度上探讨影响农田鸟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李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冬季,农田景观中非作物植被占比和非作物生境异质性对林地鸟类丰富度和多度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农田湿地鸟类的丰富度随农田景观中水域面积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农田景观中的水域面积、非作物植被占比、非作物生境异质性以及作物布局的异质性(田块平均大小)对于总体鸟类丰富度的维持具有正效应。然而,景观因子对于农田陆地鸟类的丰富度和多度的解释力较低。夏季,农田景观中非作物植被占比与林地鸟类丰富度亦呈正相关关系;农田作物布局的异质性与农田陆地鸟类的多度为负相关,说明较高的农田布局异质性(即平均田块面积较小的农田景观)能够维持较多的农田陆地鸟类数量。

IMG_9550

李德品老师作报告

紧接着,由玄黄团研究生牛鑫带来题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滇金丝猴与猕猴共存模式》的学术分享分布在同一区域的物种,种间生态位分化是维持其长期稳定共存的主要机制。牛鑫同学探究同域分布的滇金丝猴与猕猴共存模式及种间生态位分化,发现滇金丝猴与猕猴从来没有相遇,在时空尺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在秋冬季节,滇金丝猴更倾向于高海拔区域活动,猕猴更倾向于低海拔区域活动。同域分布的滇金丝猴和猕猴通过空生态位上分化来实现共存,这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和猕猴不同海拔段栖息地的保护提供建议。

随后,由天地团研究生张欣带来题为《金沙江流域捕食线虫真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探究》的学术分享。张欣同学以“大型动植物是否具有明显的分布区系”这一问题引出“微生物(捕食线虫真菌)是否具有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得出以下结论:1)地理环境因子中,经纬度和海拔均对NTF的物种丰富度和检出率具有显著的影响;2)物候条件上,年均温对NTF物种丰富度和检出率均有显著的影响,而年均降雨量对NTF的物种丰富度和检出率均影响不显著;3)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土壤pH、总钾和总磷对NTF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极显著,土壤总磷、总钾和有机质对NTF物种检出率有显著的影响,而土壤总氮对NTF的物种分布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NTF在金沙江流域内的上中下游、水陆间存在异质性分布格局,地理因素、物候条件及土壤理化因子均在不同程度上共同驱动了这一格局的形成。

IMG_9604

研究生张欣作报告

然后,由玄黄团研究生杨坤带来题为《苍山地区大理亚美蜉生活史研究》的研究报告水生昆虫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史信息更是淡水无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基础。研究水生昆虫的生活史能更好理解水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种间关系、物种与其生境之间的关系。大理亚美蜉是李先福老师于21年在苍山发现的新种,其生活史却是未知的。于是杨坤同学通过对苍山地区的大理亚美蜉为期一年逐月采样,揭示其生活史信息,填补该物种生物学性状研究的空缺以及为洱海健康状况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IMG_9625

研究生杨坤作报告

交流会的最后,由王荣兴老师进行了会议总结,向实创群的同学提出了建议:1、要多向老师学习,多与老师沟通交流;2、不要怕提问题,要大胆提问希望在以后的学术交流会中同学们可以更加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