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联合基金
联合基金
便携式径流模拟测定装置及河岸带氮磷流失研究
日期:2017-12-18

编者按:

在中国生态学学会流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和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大理大学联合国内外相关一流的机构和专家,举办了首届东喜玛拉雅论坛暨第九届流域生态学高级研讨会。大会以“流域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旨在探索生命共同体复合研究和综合管理的范式,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美好生活的建设理念,推动流域生态学学科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合作,服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科学建设,通过多学科多视角的形式,提升区域生态与文化研究、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

长安大学王震洪教授应邀参加了首届东喜玛拉雅论坛暨第九届流域生态学高级研讨会,并做了题为“便携式径流模拟测定装置及河岸带氮磷流失研究”的学术报告。

针对传统地表径流量测量方法的缺点及生态异质性,王震洪教授设计了一种便携式径流模拟测定装置,而后将其运用到河岸带氮磷流失的研究中。在河岸带氮磷流失研究中,他首先介绍了河岸带的分类,然后进行实地调查得到不同土地类型比例,分析几种类型的河岸带地表径流和入渗特征,探究了河岸带土壤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


报告人简介:

/upload/images/2017/12/181061223.png

       王震洪,长安大学教授;多次被邀请参加国际会议;2008年曾到日本琵琶湖学习湖泊治理;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PNA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等杂志reviewer中国生态学会流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教育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在理论上主要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恢复研究, 在应用上,开展流域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学术成果

       已出版著作6部,其中3部为第一完成人;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 SCI、EI和ISTP引录15篇,第一作者9篇(其中,SCI一区1篇,二区2篇,三区3篇), CSCD论文20多篇,论文被他引600多次。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

参与项目

   1)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自然科学类):油用牡丹种植的生态水文学研究(310829173601)。
   2)主持两湖一库治理重大专项:两湖一库汇水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及新农村建设示范(筑09-042)。
   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岩溶区常绿阔叶林调控土壤水力侵蚀的植物学机理(40861015)。
   4)主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坡面土壤侵蚀关系研究(10501-161)。
   5)参与国家科技攀登计划滇中地区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持水保土功能实现的生态恢复机理(国科基字2000(026)号,2000C0001P,2001-2003年)。
   6)参与国家攻关项目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台地水土流失及氮磷控制(K99-05-35-02,2000-2003年),并主持子项目:滇池流域面源区台地水土流失及氮磷流失控制实施方案暨荒台地水土及氮磷流失控制技术研究。
   7)主持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工程项目:龙川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用研究。
    8)主持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科研基金:滇东北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技术研究(长水[函]2002年5号,2002-2004年)。
    9)主持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促进岩石风化的石漠化治理新途径研究(黔科合J字[2005]2025号)。
   10)主持贵州省攻关计划项目:猫跳河数字流域系统研究[(2008)3033]。
   11)主持贵阳市创新人才基金项目:两湖一库数字流域系统研究(2008421)。
   12)主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基于水土保持功能分析的生态系统“力-能-功”基础理论体系研究(10501-208)。

所获奖励

   2016年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突出贡献奖;
   2014年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
   2015年入选贵州省百人计划人才;
   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二等奖(部级)1项,排名第1,名称是:云贵高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及流域生态修复技术;
   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名称是:云南高原山地典型退化环境的生态修复;
   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3,名称是:龙川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应用研究;
   获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
   获贵州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获地(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