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
博士,研究员,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
滇西北地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系统规划和开展滇西北地区生态综合监测网络;力求将创新性的监测网络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
教育经历:
2002.01-2003.07,博士联合培养,营养生态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
1999.09-2004.09,理学博士,动物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
1996.09-1999.07,理学硕士,水生生物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
1992.09-1996.07,理学学士,生物学,南昌大学。
工作经历:
2007.06-至今,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创立了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带领团队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为工作区,逐步建设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创新快速监测评价技术,开展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保护研究;
2004.09-2007.06,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
张淑霞
职称:
高级工程师,博士,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滇西北湿地水鸟多样性与保护;集群繁殖鹭类生态学;洱海水环境研究。
教育经历:
2007,取得博士学位;
2001-2006, 硕博连读, 动物学, 鸟类分类与系统学研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995-1999,理学学士,生物学教育, 山东聊城师范学院。
工作经历:
2014-至今,高级工程师,大理大学,2014年7月进入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工作,现主要从事湿地鸟类生态与保护研究。
2006-2014年,高级工程师,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就读期间的研究工作为凤鹛属Yuhina鸟类的分子系统发育。200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在该院生态研究中心和湖泊研究中心,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规划、湿地工程可行性研究、湖泊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项目。
职称:
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
流域生态学、生物地理、微生态学、微生物次级代谢物。
教育经历:
2003.9-2006.7,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动物医学,博士;
2000.9-2003.7,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医学,硕士;
1996.9-2000.7,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医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6-至今,教授,大理大学,2018年调入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目前主要从事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及流域生态学研究。
❖Alexery Reshchikov
职称:
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从事行为生态学中的昆虫方向,主要研究姬蜂。
教育经历:
2013-2015,理学博士,塔尔图大学;
2001-2004,理学硕士,昆虫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1998-2001,理学学士,生物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工作经历:
2019-至今,研究员,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2016-2019,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学院;
2013-2015,博士后,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历史自然博物馆;
2010-2012,副研究员,俄罗斯圣彼得堡普希金植物保护研究所;
2008-2009,副研究员,美国马塞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
2006-2008,助理研究员,俄罗斯圣彼得堡卫生和流行病学城市中心。
❖任国鹏
职称: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手段,结合传统的生态学调查方法,完成保护生物学和动物生态学相关工作。
教育经历:
2001.9-2007.7,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硕博连读),动物学/保护生物学方向;
1993.9-1997.7,云南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专业(本科);
工作经历:
2014.2-至今,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1997.7-2014.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
2005.5-2006.7,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2012.6-12,美国塞勒姆大学,访问学者。
❖黄志旁
职称: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云南灵长类对高海拔和破碎化生境的行为适应策略与保护;东喜玛拉雅地区灵长类的社会体系多样性与演化机制;灵长类的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功能与保护策略;中国三江并流区全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
教育经历:
2012.9-2015.07,西北大学,动物学,博士,导师:李保国教授;
2006.09-2009.07,西南林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
2002.09-2006.07,西南林学院,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农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7.09-至今,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副研究员;
2015.07-2017.08,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2012.09-2015.07,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0.05-2012.09,大理学院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佘容
职称:
博士,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
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群落构建及其多样性维持机制;微生物资源利用与开发,主要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开发活性物质。
教育经历:
2012.9-2017.12,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2004.9-2007.7,就读于西南大学微生物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0.9-2004.7,就读于西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获大学本科学位。
工作经历:
2018.6,进入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职称:
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
滇西北高山微小水体水生生物多样性及驱动因子:水体连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极小尺度下的集合群落范式;高山地区流域集合生态系统:高山溪流多样性与环境动态、高山溪流生物多样性形成、维持与稳定的机制。
教育经历:
2014-2018,博士研究生,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2010,理学硕士, 生物学,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2003-2007,农学学士, 园林, 北京林业大学。
工作经历:
2010-至今, 讲师, 大理大学。
职称:
研究实习员
研究方向:
从事灵长类的保护生物学、行为生态学和人兽共患流行病学、土壤线虫等研究。
教育经历:
2010-2014.5,理学硕士,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西南林业大学;
2006.9-2010.7,学士,环境科学;大理大学。
工作经历:
2014-至今,进入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李德品
职称:
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2011-至今,大理学院,东喜玛拉雅研究院,讲师;
2008-2011,大理学院,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助教;
2004-2007,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研究生。
王荣兴
职称: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从事鸟类生态学研究,开展高原湖泊人工湿地建设与水鸟群落组成格局方面的研究;对三江并流区域鸟类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感兴趣。
教育经历:
2011-2016, 博士研究生, 动物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07-2010, 理学硕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云南师范大学;
2003-2007, 理学学士, 生物技术, 云南师范大学。
工作经历:
2017.7-至今, 讲师, 大理大学。
李先福
职称: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水生生物行为生态学:水生生物分类;水生生物行为描述;生物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行为响应;基于行为过程研究群落构建和维持机制。
流域生态学:辨识流域内的生态过程和水陆关系。
教育经历:
2016-2019,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
2009-2016,农学博士,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华南农业大学;
2005-2009,理学学士,动植物检疫,河北农业大。
工作经历:
2019-至今, 助理研究员, 大理大学。
谭坤
职称: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以鸟类为研究对象,结合直接观测、红外相机记录和文献数据搜集,从竞争与合作、资源利用、海拔梯度格局等方面探讨物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共存机制。
教育经历:
2012-2019,理学博士, 生态学,复旦大学;
2009-2012,理学硕士, 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05-2009,农学学士, 动物医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工作经历:
2019.1-至今, 大理大学,助理研究员;
2015.3-2018.6,《环球科学》杂志社,兼职编辑。
龚佑静
职称: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昆虫物种鉴定、分类及编目;昆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资源昆虫和山地昆虫多样性开展研究。
教育经历:
2012-2015,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2010,农学博士,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南京农业大学;
2000-2004,农学学士,植物保护, 贵州大学。
工作经历:
2019.1-至今,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17.10-2019.1,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药理研发中心,高级药理研发工程师;
2017.3-2017.8,南京神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经理;
2016.8-2017.3,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民族医药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助理;
2012.4-2016.6,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药理研发工程师;
2011.7-2011.1,杭州埃夫朗生化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副总经理;
2010.7-2011.7,大理州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农艺师。
Davide Fornacca
职称:
副教授
研究方向:
自然灾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建模,生物多样性分布、环境风险。
教育经历:
2016-至今,瑞士日内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在读博士;
2008年,瑞士日内瓦大学地理系,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硕士;
2007年,瑞士日内瓦大学地理系,人类地理学文学硕士。
工作经历:
2013-至今,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野生动植物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研究人员;
2011-2012,泰国普吉岛WARF长臂猿复原项目,灵长类保护项目志愿者,用GIS软件进行长臂猿生境制图和分析,笼养动物的复原和野化研究;
2009年,瑞士日内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人道主义项目制图;
2008年,欧洲联合国环境署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使用开源软件,基于卫星影像,进行面向对象的土地覆盖制图研究。
张彩彩
职称: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树种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及其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教育经历:
2011-2018,理学博士,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7-2011,农学学士,草业科学,河北农业大学;
2016-2017,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
工作经历:
2018-至今,助理研究员,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职称:
助理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
从事微生物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以现代工农业中生物资源的利用为导向,拓宽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的应用渠道,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其分类与演化。
教育经历:
2014-2019,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
2010-2013,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云南农业大学;
2005-2008,生物技术,青岛农业大学。
工作经历:
2019-至今,助理研究员,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李娜
职称: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野生动物种群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大数据分析等。
教育经历:
2013.9-2019.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0.9-2013.7,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6.9-20010.7, 燕山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9-至今,助理研究员,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沐远
职称: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文化生态学研究。以生态学的视角,解析滇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起源、演化,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也对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机制,以及谱系地理学也稍有关注。
教育经历:
2015-2019,理学博士,动物学,南京师范大学;
2012-2015,工学硕士,环境科学,云南师范大学;
2008-2012,理学学士,云南师范大学。
工作经历:
2019-至今,助理研究员,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职称:
科研助理
研究方向:
从事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的日常管理和分析测试工作。
教育经历:
2014-2017,工学学士,山东大学。
工作经历:
2018-至今,科研助理,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职称:
科研助理
研究方向:
以红外相机为主要方法开展滇西北鸟、兽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并尝试在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监测中应用,探索红外相机在山地系统科学监测规范;也关注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分类研究。
教育经历:
2017-2020,硕士,西南林业大学。
2009.9-2013.7,理学学士,大理大学。
工作经历:
2013.7-至今,科研助理,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