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喜圈子——第十一期

东喜圈子

去你的“笃慎博达”,我要“叛师”!!!

论“叛师”与“笃慎博达”的关系

PART.ONE

陈春声教授鼓励年轻学者“叛师”

中山大学的陈春声教授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思想论坛”上,进行了总结讲话。会议的目的是反思自己学科三十年来的发展,促成中国学术的创造性发展。

然而,会上的各位学者,更多的是自顾自地表达自我感受:对学科的认识没有体系、没有逻辑、作茧自缚;在内容表达上颇有“口述史”的自由想象、不尊重事实、说空话套话的风格。这样的学术现状是非常让人悲伤的。

因此,陈老师表达了对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不满后,提出了改进学术现状的方法:首先是开拓视角,比如研究中国文化不能只关注中国的某个具体问题,要不同地域去研究,才能理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是不能局限于主流的或现有的学科框架和研究方法,更不要整天沉溺在“总有刁民想取代我”的紧张心理中找存在感。

最后,陈老师表达了对青年学者的鼓励:要勇于“叛师”,“师我者生,似我者死”。

PART.TWO

天气有点阴,肖老夫子的脸也有点阴。

你想不想叛师?”肖老夫子徐徐开口。

“想啊!”学生小李、小邓答道。

“那打算咋叛嘛~”肖老夫子的脸上有了些笑容。

“首先要跟老师认真学习,夯实基础,然后就可以随时势而动。”小邓答道。

“嗯… 那‘师我’和‘似我’该作何解?”肖老夫子亲切地看向小邓同学。

“‘师我’是传承了思想内核,具有了实力和应变能力;‘似我’只是表面相似吧,没有学到实质,也就没有生命力。”小邓答道。小陆、小程、小三、小皮默默点头。

PART.THREE

“叛师”与“笃慎博达”

“那我们的‘笃慎博达’和‘叛师’有啥关系?”肖老夫子问小邓。

“唯有‘笃慎博达’才能‘叛师’。‘叛师’要求学生对老师的思想内核进行内化,然后传承,如果学生不能达到通达之境,就会固执于自我,必然不能深刻理解老师的思想体系,拿不到老师的视野,也就不必谈超越和突破了。”小邓答道。

“所以‘叛师’并不容易呢!”小陆和小程感叹道。

“所以‘叛师’恰恰是对师道的传承啊!”小三和小皮补充道。

总结:欲要“叛师”,必先“师师”,“笃慎博达”是“叛师”的最优途径,同样“叛师”是“笃慎博达”的必定结果。

那么,请各位同学好好想一下?你要如何走好“笃慎博达”这条“叛师”之路呢?

排版 | 王玉珍

文字 | 东喜人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