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喜玛拉雅讲堂:哺乳动物天然健康“隐睾”的演化遗传机制研究

应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沐远老师的邀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博士后柴思敏于2023年8月31日做客东喜玛拉雅讲堂,带来了以《哺乳动物天然健康“隐睾”的演化遗传机制研究》为题的精彩报告。

主持人沐远老师

柴老师从论述哺乳动物睾丸位置表型的演化历史开始,讲述了哺乳动物睾丸位置的演化与适应的研究。众所周知,健康的雄性生殖系统是实现个体间基因传递与交流、繁殖和种群延续的重要保证。对于大多数性成熟的雄性哺乳动物而言,完全下降落入体外阴囊的双侧睾丸,为产生足量且健康的精子提供了强劲的生理保障。然而,部分哺乳动物(如大象、海牛、鲸类、海豹和刺猬等)有天然健康的未降睾丸(“隐睾”),却不会因此患有影响生殖能力和生命健康的疾病。

柴思敏做报告

柴老师基于全基因组相关分析、参与睾丸下降的关键基因,以及信号通路3个路径,对该表型的遗传机制分析,发现“隐睾”哺乳动物与引带发育、雄激素合成分泌和Desert 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独特演化模式促进了哺乳动物睾丸位置多样性的产生;同时,DNA修复、细胞周期、自噬和精子运动相关基因的独特演化模式,为提高“隐睾”状态下雄性生殖的健康提供了重要支持。此外,对进化分析中鉴别出的“隐睾”物种中,特异性氨基酸位点的改变进行了功能实验,发现在突变位点引起了基因功能上的改变,进而影响了睾丸位置表型的变化。

会议现场

在交流环节中,东喜院师生积极和柴老师互动。有的学生提出许多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柴老师基于自身的研究结果以及文献,为大家进行细致耐心的解答。会后,许多同学就相关问题进一步与柴老师交流。

撰稿|罗朝洋

摄影|王秋萍

审校|沐远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