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至5日,第十七届东喜玛拉雅论坛暨第三届生物多样性遥感应用研讨会及数字生态专业委员会筹备会在大理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为大理大学第二十一届“国际日”主要活动之一,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主办,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及《Plant Phenomics》承办,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物多样性》、《遥感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等单位协办。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生物多样性保护、遥感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探讨数字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涛、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郭庆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顺清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涛表示,大理大学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用心服务、潜心学习,开阔视野、激励创新,为学术研究和国际合作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与各兄弟院校、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朋友一道,为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郭庆华教授对“国际日”活动的举办和学校的邀请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希望通过与大理大学及国际合作伙伴在科研、教育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携手推动数字生态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和实践,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大会设置特邀报告、分会场专题论坛、数字生态专业委员会筹备会和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等多个环节,为与会学者提供一个深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遥感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大会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多家科研院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理大学等90余家单位近300名科研人员及行业从业者现场参与了会议。
一、特邀报告
特 邀 报 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欧阳志云研究员
《全国生态系统调查评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研究员全面总结了当前的工作进展,并深入剖析了相关问题的技术需求。他展示了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国家和地方的生态保护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还为国土生态空间的合理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建立国家生态监测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系统评估领域的科技进步。面对生态系统评估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他强调需要不断发展新方法、采用新模型,以更准确地开展生态系统调查和评估工作,为生态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特 邀 报 告
北京师范大学——葛剑平教授
特 邀 报 告
大理大学——肖文研究员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院长肖文研究员从SAR技术出发,深入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和多样性”学科体系,为东喜马拉雅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该体系聚焦于生物、环境及人类多样性这三个核心领域,通过实施流域视角下的生态系统长期监测项目,旨在揭示“和多样性”的起源、演化机制、维持条件及其可持续管理策略。
会议设立六个分会场,涵盖数字生态与生态系统、数字生态新数据新方法、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古树巨树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粮食安全领域,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在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云南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重庆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40余家单位60余名一线科研人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三、生态专业委员会筹备会
四、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
12月4日-5日组委会成员前往迪庆藏族自治州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科考,认真考察了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成果与保护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