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透视”森林,首次揭示黑白仰鼻猴的立体家园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是中国特有濒危灵长类动物,栖息于海拔2600-4600 m的高寒冷森林,作为半树栖性灵长类,森林的垂直结构对其栖息地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平面栖息地信息收集,受限于地形与植被复杂性,难以获取关键的垂直维度数据。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肖文团队与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郭庆华团队首次将激光雷达(LiDAR)扫描的森林垂直结构、长达10年的黑白仰鼻猴行为观测和红外相机数据融合,运用机器学习模型揭示了森林垂直结构如何塑造猴群行为的时间与空间格局。

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黑白仰鼻猴栖息地森林垂直结构

亮点结果

结合LiDAR、红外相机和行为数据分析黑白仰鼻猴的栖息地偏好。研究首次将LiDAR技术融入黑白仰鼻猴的栖息地选择研究。

揭示了森林结构变化对栖息地选择的季节性影响。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在旱季,较高的树冠和更复杂的植被分层与黑白仰鼻猴的觅食和夜栖地选择呈正相关,而在雨季,植被分层特征对其觅食点的选择影响更为显著。与此同时,人类干扰强度与栖息地利用在旱季和雨季均呈负相关关系,但在雨季,这种负相关关系更为明显。

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Ecological Informatics上。该成果的第一作者为大理大学黄志旁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杨海涛副研究员和郭庆华教授(博雅特聘),详细内容请见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inf.2025.103269

撰稿 | 蔡华文

排版 | 皮宇琦

 审校 | 谭   坤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