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A为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B为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C、D为雾网布设图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别鸟类捕食线虫真菌的检出率大不相同:留鸟和已到达越冬地的候鸟其检出率高于尚在迁徙途中的候鸟;留鸟和已到达越冬地候鸟检出率相差不大;与林鸟相比,水鸟的检出率更高。
作者推测,这可能与鸟类的生活习性以及捕食线虫真菌喜好的生境有关:捕食线虫真菌的原生生境是土壤,因此,与土壤接触的趾爪部位自然更容易携带捕食线虫真菌。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认识到鸟类能够通过脚趾和脚爪携带捕食线虫真菌,鸟类的生活习性决定其携带捕食线虫真菌的能力;捕食线虫真菌中的广布种更容易被鸟类携带和传播。野生鸟类这种对捕食线虫真菌的携带和传播作用可能会对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格局造成一定影响。
小姜同学提醒大家,需要大家多多关注野生鸟类对微生物的携带和传播作用,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影响哦。
论文作者:
姜林(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邓巍(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李飞腾(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谭坤(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中国三江并流区域生物多样性协同创新中心)
张淑霞(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中国三江并流区域生物多样性协同创新中心)
杨晓燕(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中国三江并流区域生物多样性协同创新中心、三江并流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云南省创新团队)
更多详细信息,点击原文获取:
DOI:10.12375/ysdwxb.20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