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5日14:00,东喜实创群于三教507举行了学术交流会。本次学术交流会由玄黄团本科生程依婷、天地团本科生钟欣媛、洪荒团研究生孙业康进行汇报与分享。
首先,程依婷同学带来题为《微生物序列纠错方法的发展》的研究方法分享。她首先向大家提问“如何得知一个花盆内的微生物种类?”引起大家对此次报告的兴趣,接着给大家介绍什么是OTU,并分别介绍了DADA2、Unoise3和Deblur三种研究方法,最后对三种方法进行总结,得出DADA2可以得到更多的ASV,对检测稀有物种更灵敏;Unoise3可用于检测菌株的不同表型;Deblur可以针对单个样品或混合样品,适合大规模的测序数据比较容易整合多批次的测序样品的结论,程依婷同学的分享可为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方向的同学提供方法选择的参考。紧接着,钟欣媛同学带来题为《中国水稻主产区产毒真菌的分布》的文献分享。该文献分别选取三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水稻主产区为研究区域进行研究,得出不同地理位置的水稻籽粒真菌群落存在大量差异;环境和气候被认为是决定谷物相关菌群组成的关键因素;曲霉种类的相对丰度与AFT(黄曲霉毒素)浓度显著相关三个主要结论,同时通过本篇文献她也提出了自己关于“如果有可以抑制产生或降解AFT的真菌类群是否可以育种以投入生产”的思考。
最后由孙业康同学带来题为《Similar pattern, different paths: tracing the biogeographic history of Megaloptera (Insecta: Neuropterida) using mitochondrial phylogenomics》的文献分享。他首先从周德成同学的调查报告开始,介绍了一种奇特的广翅目昆虫——巨齿蛉,由此引出文献。该文献通过分子系统和历史地理两种研究方法,探讨了历史发展时期广翅目的分化和空间分布格局,得出南半球齿蛉科的部分现生属可能起源于亚洲;南半球鱼蛉祖先在晚白垩纪随冈瓦纳古陆的解体而分化为不同的属;北半球现生泥蛉可能起源于冈瓦纳古陆,其祖先在晚白垩纪随西缅甸陆块向北漂移扩散到北半球的结论,在分享的最后他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西南地区板块运动对蜉蝣目昆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的思考。
在三位同学汇报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均积极提问,表达对汇报存在的疑问和获得的启发,并互相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解答彼此的疑问。同学们在此期间并未局限于汇报的同学,而是所有同学都进行思考和讨论,乐于分享自己了解的知识,这才是学术交流会意义,也正是同学们参会最大的收获。
分享结束后,李先福老师为本次交流会进行总结。他从本次收获和体会谈起,希望同学们报告结束后可以通过会上大家的提问进行思考,去积极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去享受实验的过程;同时和同学们分享感受,并对主持人提出了建议,报告是可以互通的,主持人作为会议的主导人员,应该加强对各个报告的了解的程度,增强带动性,提高主持人能力。最后李先福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做分享时可以在开始介绍一下文章的期刊和作者,对作者的学术成果以示尊重。
拍照 | 杨竣
排版 | 王玉珍
撰稿 | 段廷璐
